老年人易發多發性骨髓瘤 背痛久久不癒應當心

70多歲的王伯伯常感到肌肉、骨頭疼痛,服用止痛藥、按摩、針灸都無法緩解,背痛越來越嚴重,最後骨頭變形、骨折、壓迫到神經,造成雙下肢無力,陸續到骨科及血液科就醫檢查才發現貧血、腎功能不佳、有異常免疫球蛋白,才發現竟是多發性骨髓瘤。成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許

December 1, 2022
選擇語言:
TEEPR原創
採訪報導
綜合報導
編譯
特稿

【健康醫療網/記者黃心瑩報導】70多歲的王伯伯常感到肌肉、骨頭疼痛,服用止痛藥、按摩、針灸都無法緩解,背痛越來越嚴重,最後骨頭變形、骨折、壓迫到神經,造成雙下肢無力,陸續到骨科及血液科就醫檢查才發現貧血、腎功能不佳、有異常免疫球蛋白,才發現竟是多發性骨髓瘤。成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許雅婷分享,除了以蛋白酶體抑制劑、免疫調節藥物、類固醇合併的「三合一療法」治療骨髓瘤之外,常必須會同骨科、腎臟科、復健科偕同治療,以改善器官損傷。

廣告1

 

多發性骨髓瘤好發60歲以上 恐導致腎功能變差、貧血、骨折

多發性骨髓瘤是種血液癌症,好發於60歲以上患者,男性比女性多一些。主要是骨髓內的漿細胞異常增生,許雅婷醫師說明,漿細胞平時分泌免疫球蛋白抵抗病毒感染,當分泌過多異常的免疫球蛋白,會沉積在器官中,造成進一步損傷,如腎功能變差、貧血,並影響骨骼再生,嚴重者造成壓迫性骨折;同時,侵蝕骨頭會造成鈣離子上升,嚴重可能導致脫水、意識喪失。這些症狀常不易聯想到與癌症相關,也因此診斷不易。

 

突破過往復發無藥可續困境 二線、三線藥物延長存活期

目前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分為兩階段,第一步為引導治療,希望能快速減少腫瘤細胞;第二步為鞏固治療,許雅婷醫師指出,如果70歲以下、體力好的患者,可以考慮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,再使用口服藥物維持治療,延緩疾病復發。
藥物包含化療、蛋白酶體抑制劑、免疫調節藥物、單株抗體與類固醇等類型,雖然無法完全治癒,但比起過往無太多藥可治療的困境,已進步許多。許雅婷醫師解釋,以往做完第一線治療後若復發,後續能選擇的藥物種類很少,治療效果也不理想,存活期約2至3年 ,而現在已有二線、三線的藥物可用,已將存活期拉長到5至6年以上 ,並改善生活品質,延緩病情惡化到骨折臥床、洗腎等階段,即使腎臟功能受損,若能在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,仍有機會改善腎臟功能。
目前治療癌症已不再單打獨鬥,而是將不同機轉的藥物合併使用,多方面抑制腫瘤細胞,以達到最佳療效;藥物也有不同條件的健保給付,對患者來說都是福音。現今治療主流為蛋白酶體抑制劑、免疫調節藥物、類固醇合併的「三合一療法」,許雅婷醫師坦言,多發性骨髓瘤基本上難逃復發,不過臨床上持續有新藥加入治療陣線,再加上健保的支持,病友穩定控制疾病、延長存活期絕非不可能。

 

高齡患者療效恐打折 盼引進新機轉藥物助患者

由於患者普遍高齡,如果太年長,器官損傷較嚴重,有時候治療效果會打折,尤其體力、行動受到限制的患者,治療意願也會受到影響。許雅婷醫師表示,除了目前台灣現有的抗CD38及SLAMF7的單株抗體外,國際上也有許多正在研發的新藥物,未來有機會協助更多復發、難治多發性骨髓瘤患者。 
許雅婷醫師也補充,雖然醫師也都非常期盼有更多機轉的藥物能進到台灣幫助患者,然而這並非一蹴可幾之事,需經過許多審核與等待。因此,參與臨床試驗也是患者接受新療法的機會;要澄清的是,臨床試驗並不是把患者當作白老鼠,而是對已經過嚴謹的動物實驗之新藥,作最後一階段的療效評估。由於多發性骨髓瘤不容易診斷,許雅婷醫師提醒患者,若骨頭長期不適疼痛,且就醫也未見好轉,一定要到大醫院骨科、血液腫瘤科進一步檢查。

以上內容由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

著作權聲明:非法抄襲網站請注意,本站所有內容皆由自家 編輯撰寫,並非如非法內容農場複製貼上。本網站之文字敘述、圖片、影像視聽及其他資訊等,非經授權,不得轉載。如侵權將立刻請臉書封鎖專頁。微改標題、圖片、前段,仍然抓得到!
分類:知識
加入粉絲團! 老年人易發多發性骨髓瘤 背痛久久不癒應當心留言按此 好友人數分享! 好友人數加入好友
廣告
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