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相關單位致力於消除性別刻板印象,以追求更平等的社會。今 (30) 日上午,推動婦女權益的組織「台灣女人連線」和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共同召開記者會,呼籲衛福部和教育部研議以中性名稱取代「處.女.膜」與「惡.露」等名詞,粉碎「處.女情結」、消除性別歧視。
示意圖。圖片來源 / halo physio
綜合台灣媒體報導,在今 (30) 日上午「打破處.女.膜假象,正名一起來」記者會中,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,人類身體的組織和器官等命名應該是要依其功能、組成、位置而定,但放在女性身上並不是如此,最明顯的例子就是「處.女.膜」。
圖片來源 / 臉書 (台灣女人連線.台灣女人健康網)
「處.女.膜」原本是身體的一種退化組織,沒有生理或結構上的功能,卻被父權社會拿來與童貞、初次性.行為作連,且「處.女.膜」也不是一片「膜」,該名詞會造成錯誤認知。醫學已經證實處.女.膜破裂與否並不能證明或否定女性是否發生過性.行為,繼續一直強化「處.女」的概念恐進一步傷害女性自尊心及人格。
示意圖。圖片來源 / freepik
立委林淑芬也指出,社會在年輕女性身上不斷強調「處.女價值」,卻對年長女性以「老處.女」一詞來嘲弄,女性不該承受這種壓力。於是她們希望從正名開始,呼籲衛福部應研議適當名稱取代「處.女.膜」與「惡.露」等名詞,並請教育部將字典及醫學教科書中的用詞隨之更改,在教學中澄清相關迷思、導正視聽。
圖片來源 / 臉書 (台灣女人連線.台灣女人健康網)
對此,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解釋,「處.女.膜」其實一直有替代詞「陰.道.瓣」,「惡.露」的醫學名詞則是「產後排除物」,只是一般人鮮少會用到,想要推動正名使用其他合適的詞彙,怕還需要一段時間讓大眾適應。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