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上最近Netflix的超熱播影集《艾蜜莉在巴黎》 (Emily in Paris),雖然受到了台灣觀眾們的熱烈討論與好評,但國外對於這部影集的表現卻有著正反不一的評價,尤其是劇中對巴黎和居住在那裡的人不切實際的描繪,而受到許多法國影評人的抨.擊。簡單介紹一下劇情好了,由莉莉柯林斯 (Lily Collins) 飾演的女主角艾蜜莉庫柏 (Lily Collins) 是一位年輕的行銷主管,雖然不會說法語,還是從芝加哥搬到巴黎工作。因此,她只能用英文來代表自己的公司Gilbert Group,為巴黎行銷公司Savoir提供「美國視角」。
這是一部最典型的浪漫喜劇類型,不過劇中卻出現許多對部分觀眾來說比較老套又不切實際的情節,而且更讓國外影評人詬病的是劇中關於法國人的許多刻板印象,特別是劇情中表現出他們的粗魯、性別歧.視和行為不當。對許多觀眾來說,《艾蜜莉在巴黎》中充滿了許多人心目中能代表巴黎的貝蕾帽和法式長棍麵包,畫面看起來也非常和諧又美麗。但實際上,很多影評人卻認為這部影集創造了對巴黎的諷刺。以下就是幾個外媒對這部影集劇情中認為「巴黎根本不可能這樣」的場景。
芝加哥大型營銷公司Gilbert Group派一位不會說法語的員工到巴黎的行銷公司Savoir工作。
應該可以預料到艾蜜莉會參加Savoir公司裡有關策略和客戶會議,甚至會指導Savoir如何提高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。如果不會講法語,要怎麼做到這些事情呢?而且劇中也有提到,艾蜜莉的長年經驗在於藥品和老年護理設施,而不Savoir的專業領域:時尚奢侈品牌。
艾蜜莉到巴黎之後,Savoir的員工立刻從法語改說英語來配合她。
一個局外人進入公司辦公室,並期望每個人都能配合自己,這是不公平的。而且Savoir團隊也不可能在會議、演講和其他閒暇時光中為了一個人而放棄自己的母語 。
艾蜜莉原本應該是一位社交媒體專家,但在她到達巴黎前,Instagram粉絲卻只有48位。
應該可以想像吧,她被派往巴黎,提高客戶在全球的社交媒體覆蓋率,但她自己的帳戶卻只有不到50位追隨者。如果自己的IG粉絲數有限,怎麼可能說服大型公司飛往其他國家,教導另一家公司提升社交媒體功能,還成為最佳社群行銷的主管呢 。
她的「小玩具」讓整棟公寓都跳電。
有看過這部影集的人,一定都記得這個片段吧。不過根據《紐約時報》的伊萊恩西奧利諾 (Elaine Sciolino) 的研究指出,一個小小的這種玩具不可能會讓整棟公寓都跳電。
艾蜜莉在一家餐廳裡當眾不屑法國文化,然後大聲說著當時的男友心胸狹窄。
可能有些人不能理解這一段為什麼會讓真正的法國人有點不開心。當時艾蜜莉與好友敏迪在當地一家餐廳吃飯 (就是加百列工作的餐廳) 並點了牛排。拿到餐點後,她先是大聲呼叫一位服務人員,並告訴他肉沒有煮熟,但她甚至根本沒有吃一口。服務人員堅持認為廚師烹飪的牛排沒有問題以後,艾蜜莉表示「顧客永遠是對的」,這句話顯然插入了美國思想。敏迪回她「在這裡,顧客永遠是不對的。」艾蜜莉立刻反駁「好吧,看來需要我來教他們正確的客戶服務了。」敏迪回答「你想透過送回牛排來改變整個法國文化嗎?」
從來沒看過她搭大眾運輸工具。
她告訴名設計師Pierre Cadaulty自己買不起名牌產品,但她常背著Chanel的包。
法國也有自己的#MeToo運動,所以艾蜜莉在劇中還需要教法國人「性別歧.視」,這是沒有道理的。
Savoir的客戶之一「Hästens名床」希望艾蜜莉可以擔任他們的國際品牌大使,但她只有2萬粉絲。
艾蜜莉有超多名牌包,但她到底是怎麼負擔得起呢?XDDD
雖然在劇中她是一位成功的市場行銷主管,但她還很年輕,而且還正在努力往上爬。能夠負擔這麼多昂貴的名牌包,其實是滿不切實際的。
她是一位非常懂得時代潮流與社群行銷的年輕女性,但是卻不知道「花神咖啡館」(Café de Flore) 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咖啡館,而且大部分的遊客都會特別朝聖。
在敏迪第一次高歌的第一分鐘裡,馬上就吸引了超過20人圍觀。
雖然她確實把《玫瑰人生》唱得很完美,但好像不太可能馬上吸引這麼多人潮,並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聆聽。
希薇爾 (Sylvie) 告訴艾蜜莉她應該多上床,因為她在商務會議上「太緊繃了」。
這段場景是艾蜜莉想幫助加百列女友的家族事業,並成為公司的合作夥伴。話題中也提到了她與加百列的三角關係,不過艾蜜莉將私人生活帶入辦公室不僅是完全不合適的,而且法國人也不會在同事面前公開建議員工與一個男人發生關係。
當希薇爾和安東尼在吵架時,艾蜜莉闖進辦公司還撒了謊,最後沒有任何影響。
艾蜜莉不但介入老闆和客戶間的私人對話,她還對安東尼說謊來了解老闆的想法,更帶入了自己的商業看法。雖然老闆後來到她的辦公桌旁表達不滿,但艾蜜莉幾乎沒有任何影響。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