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歷史課本中關於二戰的章節,絕對少不了提到最令人驚心動魄的納粹集中營,而毛特豪森 (Mauthausen) 集中營則是當時最大規模之一的集中營,位於奧地利東北部的城市林茲 (Linz) 東方19公里處,也或許是最殘酷的集中營。
二戰期間,德國佔領歐洲,於1938年併吞奧地利,隨後建立了毛特豪森集中營,逼迫囚犯們在採石場當勞工,或是其他粗活,直到1945年美軍到此解救,才結束了7年的集中營酷刑。
這間集中營以當地小鎮毛特豪森命名,除了主要最大的集中營外,周遭還有許多小集中營包圍著它。
之所以會蓋在此處,是因為毛特豪森鄰近城市林茲,而希特勒希望將來能讓集中營變成一個壯觀的景象。
毛特豪森集中營被列為「第三級」營區,也就是說,這裡的囚犯們面對著最殘酷的生存環境。
毛特豪森的囚犯們主要為對帝國有害的政治敵人,他們必須在這裡付出體力與勞力。
德軍將毛特豪森稱為「Knochenmühle」 ,意指「人體絞肉機」。
營區位於花崗岩採石場的邊緣,囚犯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提著沈重的石頭爬上採石場一旁所建的階梯,一共有186階。
此階梯又稱為「死亡之梯」,因為許多囚犯無法保持平衡,所以常常不小心讓石頭掉落,害他們跌倒,甚至害死其他囚犯。
估計每天都會至少有一人死在「死亡之梯」上。
有時德軍還會強迫疲憊的囚犯在死亡之梯上用跑的,只因為覺得這個畫面很好玩。
如果成功跑完階梯的囚犯,德軍會將他們排排站在採石場的邊緣,然後用槍瞄準他們,逼迫他們選擇把其他囚犯推下邊緣,或是選擇遭到槍斃,他們稱這為「跳傘牆」(Parachutists Wall) 。
許多人受不了折磨而選擇直接跳下懸崖,自我了斷。
如今,毛特豪森集中營已經關閉60多年了,該地區也在戰後改建為住宅區,而集中營也變成博物館,提供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拜訪,而這座惡名昭彰的「死亡之梯」已拉平、改善許多,成為此處觀光勝地之一。
來源:Viralnova
若是有一天能夠參觀毛特豪森集中營博物館,希望大家能夠深入瞭解背後的故事,而不是拍拍照就結束景點,把這段悲慘的歷史分享出去,讓更多人能從中記取教訓,別再重蹈覆轍了。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