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历史课本中关于二战的章节,绝对少不了提到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纳粹集中营,而毛特豪森 (Mauthausen) 集中营则是当时最大规模之一的集中营,位于奥地利东北部的城市林兹 (Linz) 东方19公里处,也或许是最残酷的集中营。

二战期间,德国占领欧洲,于1938年并吞奥地利,随后建立了毛特豪森集中营,逼迫囚犯们在采石场当劳工,或是其他粗活,直到1945年美军到此解救,才结束了7年的集中营酷刑。
这间集中营以当地小镇毛特豪森命名,除了主要最大的集中营外,周遭还有许多小集中营包围着它。

之所以会盖在此处,是因为毛特豪森邻近城市林兹,而希特勒希望将来能让集中营变成一个壮观的景象。

毛特豪森集中营被列为「第三级」营区,也就是说,这里的囚犯们面对着最残酷的生存环境。

毛特豪森的囚犯们主要为对帝国有害的政治敌人,他们必须在这里付出体力与劳力。

德军将毛特豪森称为「Knochenmühle」 ,意指「人体绞肉机」。

营区位于花岗岩采石场的边缘,囚犯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提着沈重的石头爬上采石场一旁所建的阶梯,一共有186阶。

此阶梯又称为「死亡之梯」,因为许多囚犯无法保持平衡,所以常常不小心让石头掉落,害他们跌倒,甚至害死其他囚犯。

估计每天都会至少有一人死在「死亡之梯」上。

有时德军还会强迫疲惫的囚犯在死亡之梯上用跑的,只因为觉得这个画面很好玩。

如果成功跑完阶梯的囚犯,德军会将他们排排站在采石场的边缘,然后用枪瞄准他们,逼迫他们选择把其他囚犯推下边缘,或是选择遭到枪毙,他们称这为「跳伞墙」(Parachutists Wall) 。

许多人受不了折磨而选择直接跳下悬崖,自我了断。

如今,毛特豪森集中营已经关闭60多年了,该地区也在战后改建为住宅区,而集中营也变成博物馆,提供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拜访,而这座恶名昭彰的「死亡之梯」已拉平、改善许多,成为此处观光胜地之一。

来源:Viralnova
若是有一天能够参观毛特豪森集中营博物馆,希望大家能够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,而不是拍拍照就结束景点,把这段悲惨的历史分享出去,让更多人能从中记取教训,别再重蹈覆辙了。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