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日前出爐,癌症仍然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,其中大腸癌曾連續蟬聯15年,由於初期徵兆不明顯,許多人拉了血便,以為是痔瘡,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末期,半年後就送了命。對此,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就在節目《健康晚點名》中,分享自己的看法。
示意圖,圖片來源/pixabay
被問到排出來的氣比較臭,或者次數變多,會不會是大腸癌的潛在患者?蕭敦仁表示,大腸癌的患者由於腸子內已經長了腫瘤,所以症狀會很多,但排氣多,不一定是腸癌,是跟吃下去的食物有關,有些東西就容易產氣。
圖片來源/YouTube (健康晚點名) ,下同
蕭敦仁解釋,比如:吃了「高腹敏」食物,內含很多寡糖、雙糖、單糖及多元醇,吃下肚後不易被消化,像蘋果跟水梨,就很容易產氣,奇異果則不容易,所以若講到排氣,必須先排除上述食物。
蕭敦仁指出,若排氣的味道比較差,通常跟吃下太多蛋白質類、含硫食物有關。不過,他直言,若排氣原本很正常,頻率卻突然變多或味道改變,建議就醫檢查,檢視飲食內容後,與醫師討論哪裡需要調整。
蕭敦仁坦言,大腸癌分為零期、第1期至4期,前兩期的存活率很高,但初期的徵兆不明顯,一旦有異狀,通常舊為時已晚,建議有以下7大狀況,就要儘速就醫:排便習慣改變、不規則腹痛、經常腹脹便秘、不明原因貧血、大便中有血或是有黏液、體重減輕、排便排不乾淨等。
示意圖,圖片來源/pexels
根據《東森新聞》報導,由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為50歲以上的族群,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,補助民眾每兩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。衛福部證實,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,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8成5,是最能預防的癌症之一。
示意圖,圖片來源/pexels
不少人都有胃痛的毛病,尤其是年輕女性,有時痛起來根本要人命。話說回來,該如何分辨胃潰瘍跟胃癌呢?對此,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、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內科部部主任蘇銘堯,提出幾點簡易的分辨方法,供民眾參考。
示意圖,圖片來源/pexels
根據《健康2.0》報導,胃癌初期症狀和胃潰瘍相似,容易被民眾忽視,只靠吃些成藥緩解,直到體重減輕、貧血、解黑便等症狀才就醫,這時可能已是胃癌中末期……【更多內容請見下方延伸閱讀】
示意圖,圖片來源/pexels
癌症真的是隱形殺手!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