卵子遇上精子發生受精形成寶寶,很簡單但也不盡然!接下來要介紹的是女性在接受上的掌控(feminine receptivity),或者說女性的自由選擇權。美國賓州斯沃斯莫爾學院(Swarthmore Collge)發育生物學家吉伯特(Scott Gilbert)認為,女性的卵子其實是能做選擇的,據他所說,「卵子比較像是跟精子展開對話,而非鎖住它」,受精活動比起一場競爭,更像是場公平的比賽。據媒體《Bright Side》報導,經過長時間研究,已經證明了卵子會吸引特定的精子類型,而且很挑剔。
一直以來伴侶們都深信,延續香火的過程中精蟲會比賽看誰能最先達到卵子,但根據《Bright Side》指出我們必須對這觀念進行「逆轉學習」(想一下《天能》)。吉伯特的研究指出,卵子是拒絕順從的,它們扮演著主導的角色,來選擇自己想要的精子。
也就是說那從來不是一場競賽,因為早在競賽開始前,贏家就已經被決定了。簡單來說,卵子早就選好想讓它進來的精子。據緬因州醫學研究院博士那杜(Dr. Joseph H. Nadeau)表示,卵子不但一點都不服從、溫順,還是生殖過程中的關鍵角色;大眾認知下是精子比賽誰先跑進卵,實際上剛好相反。
西北太平洋研究院(Pacific Nor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)解釋,決定偏愛哪個精子、對哪個精子棄之不顧,決定權在於卵子,但這整個過程容易被誤解是精子間的競賽。《Bright Side》認為,孟德爾定律(Mendel’s law)的迷思也應該要被破除。
孟德爾定律主要描繪生物特性的遺傳規律,同時也催生了遺傳學,包括兩項基本定律和一項原則即:顯性原則、分離定律,以及自由組合定律。它提出的遺傳學主張交合的男女雙方各帶有2組基因,下一步是「隨機受精」,也就是讓那些基因隨機分解成只帶有一組基因拷貝的配子(gamete),不過這些認知全被那杜近期的研究推翻了。他進行了2個實驗都指向與上述不同的論點。他的實驗目的在於生產特定、能被預期的後代基因組合比率,結過卻發現無法達成孟德爾定律的學說。
作為實驗的一部份,他首先給了母老鼠一個正常及一個變異的基因來增加後代罹患睾.丸.癌的機率,公老鼠則都是正常基因,這裡的實驗結果符合孟德爾定律。實驗2:這回那杜將配種反過來,給公老鼠癌.變基因,給母老鼠的都是正常基因,結果發現只有27%獲得變異版本,研究人員們原本預期75%。我們過去學過有關母親與父親體內正常與變異版本的DND1計算都被推翻。那杜得到的結論是,受精行為並非隨機,也證明了卵子存在著選擇正常基因而非突變基因的機子。他們稱這樣的現象稱為「基因偏見受精」(genetically biased fertilization)。
那杜將這個新發現的理論背後原因歸類成2種可能:1. 精子與卵子間的吸引仰賴大量的葉酸分子,兩者裡面的維他命B或葉酸分子代謝也不同,這些不同很可能是精子與卵子間香吸引的決定因素。2. 精子朝卵子前進時它們就已經在女性生殖系統裡了,這時的卵子有可能尚未發展完全。那杜認為也存在這樣的可能性:卵子會影響細胞分裂以使自身的基因也能適合精子。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